打造滨水景观范本 焕新城市生态风貌——记青岛市张村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
发布时间:2025-09-11 字体大小:小 中 大
青岛市张村河(崂山段一期)综合治理工程(景观及桥梁部分)一标段(工程总承包)项目,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株洲路片区,西侧起点为青银高速,向东侧伸,终点至滨海大道。该项目是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“重头戏”,承载着崂山区生态涵养保育、城市活力激发和市民参与共享的复合多元角色,主要施工内容包括OGFC沥青园路、砾石混凝土园路、石材园路、EPDM园路等;石挡墙、嵌草砖护、苗木种植岸等。
项目建设秉承“公园城市”的内涵,从环境、城市和人的维度出发,以水适应河道为机制,打造生态为底的多自然弹性河道;同时通过景观激活周边城市,以水城一体为目标,构建全民参与共享的城市滨水公共开放空间,建设“水资源、水安全、水生态、水环境、水文化、水景观、水经济”七位一体的4.0版国际级滨水景观范本。

草皮护岸 因地制宜
在河床与子沟区域,采取生态自然的驳岸形式,打造野趣的湿地景观。在河道中间采取架空的生态长堤,减少对河床湿地的干扰。较顺直河段主槽采用草皮护坡,草皮护坡坡比为1:2.5,根据河岸的具体情况,对河槽岸坡坡面进行整理,将凹凸不平处或削坡、或补平,然后进行撒草籽护坡。
重点采用新成果、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方法,提高护岸治理工程成果的生态性、先进性。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,节省投资,尽可能利用原有和当地材料,节省土地资源,降低工程造价,减少管理维护费用。

绿化系统 植物群落
为突出地域特色,充分运用雪松、五角枫、国槐、银杏、白蜡等乡土植物,通过多种方式的造景手法,构建出一个复合、立体、多层次的园区主体植物群落。合理控制乔、灌、地被的比例为3:1:6,其中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比例为4:6。将乔灌木、常规地被、宿根植物、观赏草等植物材料有机结合,形成物种、形态丰富,层次多样的植物景观。

特色湿地 生态循环
河滩湿地构成主要有三种形式:草甸、水下森林、水生植物。
水下森林:通过植物的生态循环,达到拦污、降解、净化水体的目的,主要应用苦草、轮叶黑藻、狐尾藻等沉水植物。草甸:通过片植禾本科、莎草科、耐水湿草本植物提高湿地植被的丰富度,丰富生境,主要品种包括黑麦草、百慕大等。水生植物:为场地带来局部小气候的良性改变,同时吸引昆虫、鸟类,提升生态性,主要应用荷花、千屈菜、黄菖蒲、再力花等植物。

河道景观 城市绿道
城市绿道通过铺装材质区分出骑行道和跑步道。骑行区域采取沥青材质,提高耐久度和使用寿命,有效控制成本造价。跑步道区域采用EPDM塑胶颗粒面层,提高使用舒适度,采取靓丽的色彩与骑行区域进行区分。结合人才驿站设置瞭望台,游人在此可小憩补充体力,也可登高俯瞰河道景观。造型独特的驿站和瞭望台也是河道上的一处风景。

该项目的建设,以张村河为生态景观轴带,链接两横五纵生态景观绿廊,串联多元主题城市公园及空间单元的口袋公园等,实现“一河串城、群山相拥、绿廊交织、公园点缀”的区域蓝绿空间格局。张村河及两岸地区按“世界眼光、国际标准”进行全域化、高起点、高标准建设改造,在多自然弹性河道景观塑造、滨水活力水岸空间等方面成为同类项目的典范,受到了各方关注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认可,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行政部门、行业团队、施工企业等地区的考察团近百个,受到了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