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造水绿相融,全民乐活共享的现代城市滨水公园——记阿里山河水系沟通及景观提升工程

发布时间:2025-06-25     字体大小:    

一、工程概况
阿里山河水系沟通及景观提升工程,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,东至江山大道,西至金沙江路,南至北京路,北至阿里山路,全长约1660米,主要施工内容包括土石方、绿化、海绵城市、蓄水钢坝、景观照明、智能化、绿化浇灌、雾森、景观铺装等。

二、设计理念
项目建设围绕“城市双修”的理念,针对因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环境、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,开展“生态修复,城市修补”,改善生态环境质量,保障和改善民生,延续历史文化,提升城市活力。

三、工程特点、亮点

1、丰富设施,休闲娱乐

项目紧靠印象99花园、翰林华府等小区,周边缺少配套服务设施,因此在公园设计中增加儿童游乐设施、健身广场、青少年运动场等配套设施,满足周边小区健身休闲娱乐需求。
在保证林荫和景观建设要求的基础上,合理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场地、布局儿童活动实施和老年健身设施以及相对安静的休憩空间,落实无障碍、适老化、儿童友好等对活动空间的需求,促进生态空间和社区生活的有机融合。



2、生态水岸,荷蒲湿地

水系贯穿整段绿地,绿道、景观桥穿插其中,沿途设置平台、廊架等,充分呼应水网与路网交织主题。水系驳岸既有草坡入水,又有仿木桩驳岸,点缀景石,搭配疏密相间的绿化,共同形成了生态多样的生态水岸。
对现状密林进行梳理,水岸栽植了乌桕、红枫、水杉等色叶树种,丰富了天际线和林冠线,岸边还栽植了碧桃、樱花、水生美人蕉、矮蒲苇、德国鸢尾、石菖蒲等植物,打造出疏密有致、色彩多样的水岸景观。
阿里山河周边前期杂草丛生,河水异味难闻,通过改造河堤,增加水生植物,滨水平台等方式,打造整洁舒适、生态自然的河道风貌,拉进人与自然的距离,使人心情愉悦,倍感亲切。


3、花径漫步,香草芳林

通过空间营造,提升视觉层次,设置廊架、平台、小品、运动设施等,搭配丰富多彩的绿植,犹如漫步花径之中,结合疏林草地,使人心旷神怡。
在人流量较多区域,采用组团式植物配置,上层栽植朴树、榔榆、榉树等高大乔木满足遮阴功能,下层片植柳叶马鞭草、黄金菊、狼尾草等花卉和观赏草丰富林下以及边缘空间,体现植物景观的多样性、艺术性、观赏性。


4、海绵城市,雨水花园

通过海绵城市示范段建设,在实现海绵城市基本功能的同时,将海绵设施融入景观并与植物搭配形成优美景点,通过多种海绵措施(如雨水花园、下凹式绿地、景观水系、透水园路等)及相关海绵措施展示小品等有效介绍宣传海绵城市,并成为城市示范点供人们学习参观。通过雨水系统整体设计,削减面源污染,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,降低项目开发对水文和水环境的影响,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 80%以上。 赋予地块内绿地景观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,同时强化蓄水池对收集雨水的净化处理,有效降低雨水径流污染,年 SS 总量削减率达 70%以上。


五、技术难点与措施

1、炫彩廊架,丹桂花廊 
丹桂花廊造型源自宿迁市花-桂花花瓣,体现城市与生态的和谐关系。长、宽12m,高4m,采用DN150镀锌钢管定制异形雕塑,白色氟碳漆饰面,钢拉索+白色装饰钢板,配以璀璨的LED灯光,打造炫彩廊架,契合运动乐活主体,传递幸福活力宿豫城市新风貌。
针对钢结构截面型号多、节点复杂、分节吊装等,在施工中对钢结构深化管理,对钢结构所采用的钢种、焊接材料、接头形式、坡口形式、工艺方法等进行焊接工艺评定,符合设计要求。合理安排工序及工期、根据工程量大小及工期要求配备数量合理的人材机,协调组织好各工序交叉施工,确保钢结构工作顺利完成。

2、交叉施工,合理安排

工程施工过程中,采取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模式,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方案,规范施工,强化技术交底,对全过程进行科学组织、有效管理,克服了多种困难,整个施工过程有序推进,无大小安全事故发生。

3、充分调研,合理搭配

在充分调研宿豫片区的植物群落关系后,分析出几种稳定的植物群落关系构成,作为项目植物配置范本。合理搭配乔、灌、草、常绿、落叶,以及快长树和慢长树的配比,建立多种多样的景观、群落类型。充分解读宿迁地区现状自然植被信息,在保证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的基础上,追求植物种类的多样性。充分了解地区乡土动植物的相互依存关系,维持场地内部物种多样性。多样的植物群落以及景观斑块,保证景观丰富度,实现四季有景。


4、服务周边,全民健身

结合贯穿绿廊的透水园路,局部段落设置感应灯光增加趣味性,沿途设置多处可供歇息的廊架及坐凳,在三区设置篮球场、羽毛球场、足球球场、乒乓球运动场地,健身器材锻炼场地,儿童活动场地,合理设置直饮水设备导视牌等辅助设施,适宜市民前来漫步、健身。

5、绿树回迁,见证发展
因建设需要,对宿支路上的乔木等“原住民”进行了迁移,包括丛生乌桕、榔榆、广玉兰、垂柳等植物,其中榔榆、垂柳等树木已经存活了20余年。施工过程中,结合公司专利《一种提高大树移栽存活率的装置》,采用植皮与损伤皮复原技术、大树抑制蒸腾技术、大树移裁促生根技术等,有效提高了大树的移植成活率。
在公园体系规划指导下,项目建设通过统筹城区闲置空间、低效利用空间,以问题为导向,以民生为优先,充分考虑居民生活需求,不断提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,有效实现了“推窗见绿、出门进园、步行有荫、转角遇美”。